今天我们来跟大家讨论关于标签的问题,标签总具有强烈的暗示和定性导向的作用,无论贴的标签是“好”还是“坏”,它对一个人的“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”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。
关于贴标签这件“小事”,什么叫做贴标签?
先说说“标签效应”,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:“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”。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,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,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。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,故称为“标签效应”。
我们所说的给孩子贴标签,就是简单地将孩子划归到某一类别上去。比如,这个孩子就是脾气倔强,这个孩子就是懒惰,这个孩子就是粗心大意!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,我们会为了这些标签所示的问题而着急、焦虑,而孩子更是在无形之中按照我们”期待“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像我们所贴的标签一样。
然而,请静下心来想一想,然后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?自己说的是事实吗?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?很有可能我们的孩子只是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次有这样的表现而已,可我们却不假思索的给孩子冠上了这样的名,贴上了这样的“标签”。当我们说的次数多了,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,这些“负面标签”也就深深植入了孩子的潜意识中,伴随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。
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,他总会找机会向你显示出他有多淘气。
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,他便会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,慢得理直气壮。
如果你认为孩子他就是粗心大意,他会用事实告诉你什么叫做丢三落四。
想一想,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大人们贴上过什么标签?对你的成长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?
我始终记得小时候周围人给我的评价,将别人的评价当成事实,把自己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。即使当我长大成人,有能力去做真实的自己,可以自主去判断、选择、承担的时候,我依旧忘记不了我曾经是一个被“慢性子”“笨但是努力”“内向”“不懂感恩”等等标签定义的人。
“标签”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,无论是“好”是“坏”,它对一个人的“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”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。给一个人“贴标签”的结果,往往是使其向“标签”所喻示的方向发展。
所以,当我们从内心给孩子“贴标签”的时候,就会关注孩子的“标签”,并从外界的“眼光”和“期望”孩子的表现,来印证我们的看法。从孩子的角度看,如果你给他们贴了的“标签”,他们会认为自己是符合“标签”的人。
杭州天童教育觉得,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请不要把孩子的正常发展当成问题,跟孩子一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。没有标签,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。